2025年清明前夕,苏州市举行第9次集体海葬,101位逝者选择与大海同眠。当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遭遇“向海而生”的执念,当环保葬逐渐撬动乡土中国的伦理冻土,这场海浪之上的告别,正成为新时代风俗转易的微小切片。

以水为脉
我们会永远怀念他
26号上午十点,上海市长兴岛附近海域,阳光洒满海面。
45岁的姚高师,站在渡船北侧的甲板上,双手紧紧攥着一包红色骨灰袋。袋子里放着一张照片,照片里的人穿着海军制服,英姿勃发。那是他的父亲,曾在东海舰队服役多年:“因为他是海军,所以他对大海很有感情。所以,在童年他会带着幼小的我常来看海、看船。这是最后一次带他来看看海,再把他送回到大海这个他青年时代最最有感情的地方。我们会永远怀念他。”
办理海葬手续比想象中复杂,资料更是准备了厚厚一摞。苏州当地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反复确认,母亲更是攥着户口本不肯松口:“你爸糊涂了,你也跟着疯?”直到姚高师翻出父亲的关于东海的一篇篇手书日记,不断说服下,母亲最终才妥协并达成一致:“母亲的意愿跟父亲的意愿一样了之后,做小辈的就没有那么多压力了,就都理解了。甚至现在我回去也对我儿子说过,我以后也可以跟你的爷爷奶奶一样,我也可以选择海葬。”
斯人已逝,精神留存。“以水为脉”,是姚高师对自己家风的概括。小时候,父亲教自己在大运河里游泳,以锻炼坚强品质;现在自己也带着儿子学习各种泳姿,家族精神一脉相传:“一个是海军,一个是海洋,然后再到运河。其实这个我觉得是‘以水为脉’这一条线在贯穿。他的青年时代,再到他儿子的童年时代,包括我现在培养我儿子游泳,可能这里都有一些内线贯穿的,也是比较多的受老爸的影响。”

他终会回来
回到种满鲜花的阳台
44岁的顾女士相信,逝者会以另一种形式,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。
在抛洒骨灰前,顾女士正戴着白手套,仔细采撷各色花瓣,铺满骨灰袋口:“老顾喜欢五颜六色的花,我准备了五颜六色的鲜花。他生前也特别喜欢种花,在一个阳台上种满了鲜花。所以我这次带来一点鲜花,到时候给他一起撒到海里去。”
她口中的老顾,就是自己的父亲,一位普通的苏州市民,冷饮厂的退休职工。顾女士告诉记者,父亲生前特别热爱生活、热爱自然,喜爱花花草草,喜爱江河湖海。去年因病离世,今天,她来送父亲回到自然:“因为他比较开明,以后我妈也是这样子,然后都想的很开。我觉得也没必要一定要土葬什么的,这样回归自然是最好的。”
顾女士印象最深的,就是父亲生前在阳台上种满了鲜花,阳光照在那些鲜花上的温柔场景。抛洒完骨灰,江面漂满一层各色菊花花瓣,阳光倾泻,宛如当年的阳台光景。她和父亲都坚信,沉入深海的骨灰,会变成珊瑚的钙、鱼群的磷,最终顺着食物链重回人间烟火:“他是座右铭,就是人贵自知之明。对我影响也挺大的,小时候都是他带我的,会准备好可口的饭菜。他也不是特别会说的人,然后他会用行动来表达。我们也会像我父亲一样,继续热爱生活。”

骨灰洒入大海
为的是子孙后代
更多逝者,为的是他人和未来。
现场,76岁的朱耀度,颤巍巍地朗读着逝者遗言,白发在猎猎海风中晃动。朱耀度颤抖着双手,在现场社工的帮助下,将骨灰洒入大海。朱耀度告诉记者,逝者是苏州大学的一名退休老党员,根据他的手书遗愿,洒向江海大地:“绿色环保,生态节地,为我们千秋后代考虑。我们很敬佩他,也很怀念他,我们会永远记得他。”
101位逝者的葬礼结束,亲属们目视海浪,默哀作最后的告别。自2012年苏州市首次举办骨灰海葬共祭活动以来,先后有483名逝者魂归大海。
当渡轮驶离长兴岛时,社工李远明指着远处盘旋的海鸥,“瞧见没?它们认得回家的路”。